秀色可餐 发表于 2020-4-19 19:54

沧浪读书会第五十四期分享活动圆满结束

       3月31晚,书友们在钉钉上的“沧浪读书会”里闪亮登场。本次线上读书分享活动由咏樱老师主持,分享的书目是《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书友们分享热情高涨,本次线上分享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活动开始,咏樱老师介绍了契诃夫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主要内容,使大家对作品有所了解。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小说家、戏剧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187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904年7月15日因肺炎逝世。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坚持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忠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况。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作品评价
   他的小说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   契诃夫开创了俄国短篇小说的另一个境界:即意蕴深刻的幽默与讽刺,简洁质朴的描写与叙事,戏剧化的结构与场面。    (一)朴素、自然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得其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如《苦恼》中写一位马夫姚纳,在儿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马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作者借助这一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瞌睡》写13岁的小女孩瓦尔卡白天不停地为主人干活,晚上还得整夜地给主人的小孩摇摇篮。她因极了,可小孩总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无法入睡。最后她捏死了摇篮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着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瓦尔卡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对此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    (三)简洁、凝练   契诃夫主张“简洁是才能的姊妹”、“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其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既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急剧变化的紧张场面;而是情节简单、发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语言精练明快,善于运用白描式的个性化语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变色龙》中仅仅写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断案一个场面,四个人物,故事情节发展极其简单,作者仅仅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审案过程中的五次“变色”加以描绘、便收到极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四)幽默、讽刺   契诃夫短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他作品中细腻而善意的幽默以及毫不留情的讽刺,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凭借自己高超的审美感知和检索能力,从寻常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捕捉到喜剧的审美因素并用漫画或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娴熟地加以讽刺,从而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在小说中,别里科夫的某些方面被放大并集中描写了,如别里科夫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 穿暖和的棉大衣等等,他异于常人的衣着打扮,精神上数不清的禁忌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虚弱本质。“夸张的生命是真实”,作者通过夸张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01也谈契诃夫小说的讽刺艺术             文/黄勇英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坛上,契诃夫的艺术风格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将淡淡的幽默与辛辣讽刺相交织,表现出对丑恶人物以及沙皇统治下庸俗、虚伪、自私、铜臭、保守、专制的丑恶人性和现实的抨击,他的讽刺艺术成熟而富有魅力,他凭借着精巧的艺术细节和对日常生活片段的精准刻画,揭示出重要的社会意义,成为一面镜子,照见当时俄国的众生相。
   契诃夫的作品聚焦于“小人物”们的平淡故事,表现他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黑暗残酷的沙皇专制统治和他的维护者,以及他手下的走卒,始终是契诃夫笔下嘲笑讽刺的对象。在作品中,作者注重对人物行为举止的夸张描述,在夸张描述中体现其讽刺批判的态度,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获得文学阅读的审美体验。
“小人物”的形象自从在普希金的笔下定型之后,在契诃夫笔下更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契诃夫的小说充满了对小人物的精心刻画。他的代表作《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讽刺意味浓郁,这种浓郁的讽刺意味是同作者对人物语言和心理的细致刻画分不开的。小官员切尔维亚科夫是沙皇政府一个小公务员,他因在戏院看戏时一个无意间的喷嚏打到前排将军的头上,结果自己竟然担惊受怕而死。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他忘了,可是他的眼里有一道凶光啊。接着是第二天道歉时,将军扭过脸去不理他,他想:他话都不愿意说,这是说,他生气了……当将军说“您简直是在开玩笑,先生”然后关上房门走出去,切尔维亚科夫暗想:这怎么回事开玩笑呢?根本一点开玩笑的意思也没有啊……这些细致入微的心里刻画,体现了这个小人物的战战兢兢和谨小慎微。当他最后一次道歉时,将军脸色发青地说:滚出去!切尔维亚科夫被彻底吓坏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回到家,“就此……死了。”作者越是细致地刻画这个人物的谦卑,越是让人看到这个人物之死的可悲。
从切尔维亚科夫的死,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处在沙皇统治之下,官贵民贱等级制度森严的环境造成了切尔维亚科夫的恐官心理、奴性心理,这是造成他的死亡的根源。作者用讽刺的笔法对在社会的重压下人们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深刻的鞭挞。
《装在套子里的人》讽刺意味也十分浓郁,这种讽刺延续了《一个文官之死》的对人物言行和心理的细致刻画,同时,作家的将人物的言行进行了放大和夸张,让人看见其不合理性,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在小说中,作者先是描写了别里科夫生活中的穿戴的种种套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这样的细节描写是一种放大和夸张,作者极力刻画生活中别里科夫“套中人”的形象,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后面他种种可笑的行为做铺垫。
这样一个胆小的人,他的“思想也装在一个套子里”,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他害怕出乱子,天天战战兢兢地活着,最后被一幅漫画搞得心神不宁,在华连卡看到他滚下楼梯时的哈哈大笑声中狼狈离开,结束生命。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性格孤僻,胆小怕事的人,却辖制了一座学校整整十五年。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充满了讽刺的力量。另外,作者别具匠心地让别里科夫超出自己该有的生活范围,让他同不是一个世界的华连卡谈恋爱,一个如此胆小的人物竟然能够谈恋爱,这本身也是一种绝妙的讽刺。在这里,契诃夫使用了反常的情节来展现讽刺的力量,取得非常成功的表现力。
《变色龙》和《胖子与瘦子》这两篇小说的讽刺手法的运用也很有特色,这两篇小说都擅长运用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完成讽刺和批判。
《变色龙》小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走来断案。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基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巡官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经历了五次变化。作者通过对人物不同嘴脸的刻画,表现他的专横跋扈、作威作福以及阿谀奉承、卑劣无耻;突出了这一人物丑恶的嘴脸、卑劣的灵魂。
《胖子与瘦子》这篇小说一样有对人物前后不同态度的描写和刻画,通过人物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表现作者的讽刺和批判态度。胖子和瘦子是一对老朋友,他们在火车站偶遇。起初两个人还非常热情的拥抱问好,但随着瘦子知道胖子已经成了“三等文官”,立刻便改了称呼,直接喊其为“大人”。作家通过这两幅气氛不同、基调不同、色彩不同的画面,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19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世俗图,写出了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丑恶灵魂和卑微心理。
中国大文豪鲁迅先生们的小说创作和契诃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人称鲁迅为"中国的契诃夫"。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说过:“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们的弱点这一点上,鲁迅和契诃夫是相似的。”
通过刻画小人物的形象,用讽刺来挖掘生活的真,在这一点上,鲁迅和契诃夫是一致的。他们用深邃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用锋利的笔将隐藏在常见生活里人物的丑陋本质曝光于世,他们的一生都在与丑恶的庸俗的社会现实在斗争,揭露着人性的弱点。

第五十五期读书会阅读书目预告:加缪《鼠疫》活动主持:张小静举办地点:钉钉沧浪读书会活动时间:4月23日晚请
主持人简介
黄勇英(笔名咏樱)
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专业 ,邵武一中高级语文老师。福建省作协会员,已出版散文集《带爱上路》喜欢吸自然灵气,惜人间真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爱阅读与写作的书友们,携手同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浪读书会第五十四期分享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