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樱 发表于 2020-12-12 15:20

沧浪读书会第六十四期圆满结束

​             沧 浪 读 书 会

非洲
走出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ibljEP8Gh6XcriaGUKQzr2CuOicSS2f9LRQANRgS7kU8qYslpZYicwJ9Ng/640?wx_fmt=png

11月22日下午,沧浪读书会第六十四期圆满结束。本期分享书目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 主   持: 张晓静 主   办:邵武市作家协会 到场参与人员:30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euiaicq4jo8vnUx8BCgkc9xguBNkXibgQPxxiay6Ag1MTT71hu8Gtr0mdg/640?wx_fmt=jpeg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s57pWW68compooY3icB9SXuE2pmlaGHS8X0ox0EDD7lAoHia6tIVrjFA/640?wx_fmt=jpeg   主持人张晓静介绍作者及作品内容。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ibljEP8Gh6XcriaGUKQzr2CuOicSS2f9LRQANRgS7kU8qYslpZYicwJ9Ng/640?wx_fmt=png作者简介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ibljEP8Gh6XcriaGUKQzr2CuOicSS2f9LRQANRgS7kU8qYslpZYicwJ9Ng/640?wx_fmt=png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3OqwSxyueXiaa4kpRRWiabsTDgMwdicSVnoBsB1EeWHVMibAibfJ1vQnw5A/640?wx_fmt=png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xAUrYQh3CAx9lBqNvdL3gMjOSXYwyDiaOLejcFCcvrQGtS1EhadASEQ/640?wx_fmt=png作者凯伦·布里克森(1885—1962),丹麦著名女作家。1914年,旅居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1931年农场大火后返回丹麦。后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以笔名“伊萨克·迪内森”出版成名作《七篇哥特式的故事》,后陆续出版《走出非洲》、《冬天的故事》、《草地绿荫》等。曾获安徒生奖和彭托皮丹奖,作为20世纪北欧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曾被选为美国科学院荣誉院士,并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的“文学国宝”。《走出非洲》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ibljEP8Gh6XcriaGUKQzr2CuOicSS2f9LRQANRgS7kU8qYslpZYicwJ9Ng/640?wx_fmt=png作品内容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ibljEP8Gh6XcriaGUKQzr2CuOicSS2f9LRQANRgS7kU8qYslpZYicwJ9Ng/640?wx_fmt=png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M5Kiciaet2Tt32AL7ogB5HY1SDq1ibG3QbuXn8DM3Yvo0ENju2LdvPo7w/640?wx_fmt=png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YLjsHBR8AI2P4A204Cs38CsCh0iaD1FcmmcM72BpRK9o5YJok1nKUFw/640?wx_fmt=png    1914年,二十九岁的凯伦·布里克森旅居肯尼亚,在恩贡山下的农场经营咖啡种植园。直到1931年,凯伦离开非洲。她返回丹麦,写下这十七年间在非洲这片奇妙的大陆上动人的经历。    在她笔下,非洲大陆笼盖着一种广袤而又柔和的气氛,而鲜活其中的,是和这土地颜色最相贴合的人和故事。疾病、死亡、失败、割舍,是她在非洲的生命旅程中不断上演的课题,但这本书不是一幕悲剧或一首恋旧的挽歌,而是一种自由与勇敢的生命力的宣扬,一种纯粹、明净、深远的爱的渗透。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ibljEP8Gh6XcriaGUKQzr2CuOicSS2f9LRQANRgS7kU8qYslpZYicwJ9Ng/640?wx_fmt=png评价及影响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ibljEP8Gh6XcriaGUKQzr2CuOicSS2f9LRQANRgS7kU8qYslpZYicwJ9Ng/640?wx_fmt=png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K07Zq0icSibbzaT58C0zg0Y0O4DIHvia8RDxKJ9l4QRJq1NdTq3Ot44Vg/640?wx_fmt=png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IoayOFn0bGVRbtuBfsDBBjCjsiaYtnibhHX3gqTOEh36icawrWhoXM0lw/640?wx_fmt=png
    丹麦批评家亚克·亨利克森(Aage Henriksen)曾在《凯伦·布里克森在现代欧洲文学中的地位》非常贴切地用下面她自己的话来定位布里克森创作的伟大意义。这句引言是:“我无非是经过遥远的旅程被派出的信者,来告诉人们世界里还存在着希望。”    凯伦·布里克森(笔名为伊萨克·丹森)凭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赢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该书不仅记录下女作家与恋人十指相扣的爱情,更使主人公的肯尼亚故居“凯伦庄园”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20世纪80年代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获198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写给非洲的至美情书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M6cOfOX5g1Hotb9eGg0I0VJ8rX0KX0MksgYgoHiaLAKyd0o6hNYNvvJMa1enbcVZn7ibxVNAzGicAQuUqk30Z7XWA/640?wx_fmt=jpeg# 文/咏樱    翻开《走出非洲》这部书,立即被扉页上的一段文字打动:这里没有膏腴沃土,也不见茂密的植被。似乎非洲在六千英尺的高度上提炼除了大地浓烈而凝练的精华。蔓延干枯烧灼的色彩,如火如荼的釉彩。
    非洲,这一块有着古老文明的土地,带着神秘气息的土地,立刻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整部书读下来的阅读体验十分令人愉快,作者生动而富有智慧、情感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这是一颗坚强的、高贵的灵魂,她有着北欧女性的优雅,又有着非洲大地上的坚忍和勇敢,这种混合的优美令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首先打动我的是作者对非洲山河、草原、人文的热爱。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非洲土地及依存其上的一切生灵的爱如此真挚、纯粹,以至于深入人心。这种爱在作品中让广袤的草原、起伏的山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让动物、植物活灵活现,让人物呼之欲出。它贯穿了整部书,让作品情绪饱满、热烈动人。作者为我们呈现了非洲大地的壮阔和土著文化的质朴,让我们自然地对非洲这块神奇的土地心生向往。
    在书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广袤的非洲大地,海拔六千英尺的恩戈庄园,白天里距离太阳很近很近,晚上则是一片静谧。看到了那些咖啡树,也似乎看到了作者出外狩猎的样子,以及肯尼亚大地上的野生动物:狮子、鹳(guan,四声,水鸟)、野豹,羚羊鲁鲁等等。也看到她与当地土著、与欧洲白人的关系。作者与善良的当地仆人法拉、卡曼提等的相互陪伴关系看似平淡,事实上,作者对他们的信任以及他们对作者的爱,无不流淌在平淡的叙述中,这是一种看似无痕的融合,就像树根与土地的融合
    除此之外,作者用细腻动情的文字描写了她与丹尼斯的感情,在非洲这块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丹尼斯带给了她自由翱翔的最瑰丽、最快乐的体验。作者是这样描写她在空中看到的景象:有时丹尼斯和我没空长途旅行,我们就趁着日落到恩贡山上来一次短暂的盘旋这里有世界上最秀丽的山景,耳聪空中俯瞰到的也许就是它最美的一面:山势一览无余,你能看到群山万壑中抬升出的四座险峰,而我们就沿着奔涌的山脊飞翔。
    “不过,真正令你开怀的还不是这些美景,而是飞翔本身,它蕴含着飞行者的一切欢乐与荣耀。”然而,这种美好的相处却是以失去的剧痛作为结果。丹尼斯因为飞机失事而意外身亡,在为丹尼斯赵墓地的时候,卡伦说了一句话:我们不能把它葬在失眠背山的地方,那就看不见外面的风景了。再等等吧。她对丹尼斯的了解和热爱可见一斑。
    事实上,文中除了这种爱的表达,还有另外一种情绪的表达,那就是冷静和理性,这让我看到了作者于写作时对强烈情绪的抽离——农场被买她不哭、面对艾萨的死亡,她显得异常平静,当她写到自己顶着大雾冒着大雨去为灵魂伴侣寻找安息之地时,面临情绪崩溃的她只是“点了根烟”。面对基男 胡伊用眼神表达的希望带他回家的要求表示了明确的拒绝。或许是见多了非洲原住民对生老病死的自然接受态度,她也获得了对生命旷达的理解?抑或对宗教的虔信,让她把苦难当成了神谕?无论如何,长久的思索与沉淀,经历坎坷和打击的人生一定让作家接受和消化了非洲生活中最琐碎、最不堪的那部分,把深埋和压抑在胸中的凄凉化成了悲天悯人的大情怀。
   在书里,作者不止一次提到土著人的人情冷淡,好以兴灾惹祸看待别人的一切不如意,而凯伦却从更多侧面发现土著的美——他们看待事物的别具一格;想象力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更多的是类似直觉似的神秘力量。
    17年的艰难岁月,留下的是有时笑有时哭,有时悲有时喜的沉甸甸的人生。“当我回首在非洲的最后岁月,我依稀感到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先于我感知到我的离别。那一座座山峦,那一片片森林,那一处处草原,那一道道河流,以及旷野里的风,都知道我们即将分手。。。。。。。我一直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地干旱,我就感到自己发烧;草原鲜花怒放,我就感到自己披上了新的盛装。而这会儿,大地从我这里分开,往后退着,以便我能看得更清晰,看到它的全貌。”作者的暂时抽离事实上让我们更好地看到了她对非洲大地客观的呈现和描述,她时时加入的点评让我们看到她的处世态度和理性思考:一件事降临在你的头上,让你心有所感,除此之外你和这件事毫无关联:它不由你控制,你也无法领悟它的深意。这是她对自身命运的点评,也是她对17年与非洲大地的聚散情感的点评,很多东西是无法控制的,比如生死、比如聚散,所以,我们只能平静地接受。在书的结尾,她写“从站台西南方遥望,我又见到了恩戈山。巍巍的山峰,像波涛起伏在平展的大地怀抱之中,一切都呈现出天蓝色。它们是那么遥远。四座主峰缥缈难辨,与从农场眺望的感觉迥然不同。在更远处,山峰的轮廓渐渐被距离之手抹平,最终融入大地,消失不见”这一幅绝美的画卷,就这样在我的眼前缓缓的合上了。而作者对非洲寄予的深厚爱意,仍在我耳边持久回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浪读书会第六十四期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