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樱 发表于 2022-11-5 10:36

沧浪读书会第94期书友读书心得精选



酒不醉人自醉读苏沧桑《冬酿》有感
文/骆金华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生不息。也有一些珍贵的东西正在渐渐远去。”苏沧桑的《纸上》及时捕捉了这些即将消失的影子,给人间大地保留下了珍贵的印记。这些璀璨的古老文明,在当今被太多人忽视、似乎将要消逝的物事,既是南方的,也是中国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我尤其对其中的《冬酿》深有感受。      作者深入到海岛山里村,亲眼见证七个海岛汉子在冬至日的酿酒作业,他们最大的70岁,最小的49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制造业几近凋零,而他们却始终秉持着对酒物的敬畏之心,能够一丝不苟地保持着古法酿造,用好米、好水酿出芳香浓郁的醇酒,醉了他,醉了她,也醉了我。曾经母亲也是在每年的冬至日做酒,过年时一家人的团圆饭上少不得品着酒、谈论着一年的收获喜悦、畅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其乐融融,微醺惬意。那一年国庆,带着母亲到金坑观览红色旅游区,走在石砌路上,突然闻到巷子里一阵香味,母亲马上说谁在做酒吧,果然往前走十几步,一户人家敞开着门,大锅里在蒸糯米饭,蒸汽萦绕满屋、飘出室外,醇香扑鼻。一问,果然是为做酒。金坑的米酒颇为有名,这也是因着良好自然环境的好米好水吧。       我不知道最早酒是何人酿造,何时出现的,我只知道酒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卓文君的当垆卖酒,有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有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有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也有团圆喜庆时的举杯祝贺,高兴时有陶渊明的“引壶觞以自酌”,忧愁失意时有鲍照的“举杯断绝歌路难”、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凄凉伤悲的时候,有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有白居易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古诗文中酒字的使用频率太高了,当代人的生活中也无时离不开酒,不仅是厨房烹饪时的必备料理之一,餐桌上也总是少不了的,特别是失意发愁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地举起了酒杯。酒几乎成了愁的代名词,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明知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愁的时候就很无奈,没有办法的办法,就借酒解愁。愁没有解,却把自己灌醉了,还不如说是借酒来麻醉自己,暂时忘却了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酒不醉人人“自醉”吧。    酒文化还有一个概念是关联人际关系。亲朋好友喜相逢、重聚首,用点小酒怡情,可以调节气氛,无酒不欢。更有为某种利益而组局喝酒,请人办事、洽谈生意,被求者拿着架子,可喝可不喝,可少喝,喜欢或愿意亦可以多喝。而求人者则自降身份,竭尽喝酒之能事,会喝一两喝半斤,会喝一斤来三瓶,不把自己喝倒不行,只要喝的爽快喝得似乎无保留就见出了诚意,事情就办的顺利,常常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有人喜欢在酒桌上看人出洋相,不管你酒量如何,就喜欢让不会喝的人喝酒,让酒量小的人多喝酒,看着别人在自己的运作下喝酒喝出了狂态,醉了行路颠颠倒倒,或吐了满地,内心的欲得到了满足,甚者强行逼人喝酒而导致出了人命。这样的状况实在让人无法喜欢,这一定不是酒的本意。书中写道:“中医认为,酒精性阳、热、燥、烈。少饮怡情,养胃。多饮伤肝伤神,暴饮伤命。”所以饮酒应适量少饮,酒桌上宜随缘随性,不宜破坏融洽气氛。不能不说酒是好酒,酒本身没有错,这更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作者言“历史时空中,酒走着走着,从稚嫩的少年长成了壮年,走着走着,遇见了一个个有趣的灵魂,一场场化学反应,一场场旷世情缘”。《冬酿》中还融入了作者一生中众多的酒事,从呱呱坠地时母亲坐月子吃的姜酒鸡蛋面,到女儿将葡萄酒煮热,加入苹果、柠檬、豆蔻、肉桂、丁香等的热红酒;从喝醉的桑塔纳轿车里滚出大大小小的13个人,到山里村让舌尖被电一下的70度的酒汗,字里行间始终饱含着对酒浓郁的深情,闻它,品它,爱它而难以释怀。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人甚至不可一日无酒。这怎能不让人发出疑问:酒到底有什么魅力?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贩夫走卒,人见人喜?酒到底有什么魔力?结千古仇怨是它,化三尺寒冰是它,安邦是它,亡国也是它。这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说:每天都有人说,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其实,我们应该问,未来哪些事情不会变?      酿酒的方式在改变,工业化的脚步不停向前。但有些东西不变,传统的造酒还在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更重要的是,酒的醇香、酒中的情事还在继续发生着。这些酒事既在中国发生着,也在世界发生着。纸上的阳光文/吴土芬      在午后温暖的小院里,就着深秋的阳光,就着淡淡的花香,翻开作家苏沧桑的散文集《纸上》,仿佛是一场等待已久的相逢,相见恨晚,我的心灵很快就被纸上的阳光、温润灵动的文字纠缠,奇妙的时辰、动人的故事、深邃的思想、磅礴的想象……在沧桑老师低声细语的呢喃里传递给了我,独特幻美的文质恰如美酒陶醉了我。      在宁静的光景里,我读得很慢。散文集《纸上》给人一种很熨贴很舒服的感觉,柔和的文字像一束阳光给灵魂以抚慰以滋养。和风细雨中先展开的是一幅江南水墨画《春蚕记》,入桑林、月精灵、十万蚕、丝束、细碎的时光记录了蚕宝宝从蚕种到蚕茧的欢乐时光和蚕农日夜采桑喂养蚕儿的艰苦劳作。在作者笔下蚕是春天的小兽,在森林里奔突奋进、一往无前、顽强地抵达最后的使命:吐丝做茧。江南耕织图诗共同承担的梦想是那丝滑柔顺的蚕丝绸缎渊远流长。      《纸上》由七篇江南珍贵“非遗”文化、手艺行当、风物人情为基本元素的系列散文集成。《纸上》是第二篇,写的是富阳一个古老村落里唯一坚持古法造纸的传承人。“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元书竹纸质地优良、洁白柔韧、微含竹子的清香、落水易透、着墨不渗、久藏不蛀,是世上最好的纸,会呼吸的纸,能让纸上的生命留存上千年。看起来诗意无限的纸上,背后隐含的却是无尽的艰难。沧桑老师深入手艺人的古法造纸作坊三个月,与砍竹人、捞纸老师傅、晒纸民工们面对面交谈、观察、体验并心怀敬意地用诗意的文字记录下他们真实的生活,在古老中看到传承看到新的希望。    沧桑的文字清新隽永、灵动大气,似江南水乡的雨巷里走过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一般俊秀清雅。在苏老师的笔下,每个人都那么温暖动人,哪怕面对生活的艰辛,依然坚守内心的热爱与执着。《跟着戏班去流浪》这篇散文里的潘香与双菲与俏俏与嘟嘟还有赛菊、老板娘阿朱、小花脸夫妻等等一戏班人同吃同住,一道演戏一道流浪彼此照应虽苦作乐形同一家人令人感动。       我也在江浙老家长大,去看各种戏团演出是我童年里最大的兴趣,早早搬着板凳去戏台下占位置,然后痴痴地看着大幕拉开,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文武坤乱打旗后台,台上台下热闹一团。戏里戏外真真假假,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孩子们梦里梦外也是戏,扎着头巾披着床单甩着围巾做的水袖也能在自家老屋天井厅堂上唱呀演呀不知疲倦。那份乡村热闹至今难忘。       慵懒地倚在藤椅里,小院里的风很轻很轻,茉莉花茶的茶香花香袅袅地飘逸着,这是一抹好时光,读着《纸上》随着作者的笔触翻越了山岭,飞越了湖水,荡漾在天山人间的《牧蜂图》里、西湖龙井的《与茶》诗话里,作者心慈悯人,在沉浸式的体检和书写中,她眼里看到的心里想着的是种茶、采茶、制茶农人劳动过程中的劳累与辛苦以及靠天吃饭的养蜂人那如吉普赛人一般浪迹天涯的步步惊心。在苏沧桑笔下比蜂蜜更甜的、比清茶更香的是无数普通人的劳动之美。      沧桑老师是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运用到极至的作家。《冬酿》这篇写的是沧桑自己的时光。文中以古老的酿酒坊的香飘万里的糯米饭香、酒香写起,以各种酒香为线索书写沧桑的出生长大以及家族的在各种战乱贫困年代中经历的亲情故事。姨公在沧桑四岁的时候就蘸白酒让她尝,所以沧桑是会喝酒的女子,少女时代和小姐妹在学校小餐馆喝酒,纯真的友谊溢于"诗酒趁年华"中。青年时代在单位和同事们喝酒的难忘时光,再写中年的沧桑在鲁迅文学院与文友喝酒的情形。在冬酿的酒香弥漫的氤氲里沧桑也体会到了人生的沧桑。       最美的是文中诗意的文字,写尽了远古、时代、前世今生的眷恋与不舍,水汽和雄风齐飞,灵气与大气共存。七篇散文都是非虚构作品,但读者却读得像喝了《冬酿》的黄酒一样飘飘欲仙,像坐在西湖《船娘》的画舫里如醉如痴,《船娘》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了一代船娘在风景如画的故乡西溪与西子湖畔与船相伴一生的爱情、人生故事。阅读沧桑的文章就像在看电影,镜头拉远拉近,仰拍、俯拍、特写多维度表达。文字跳跃性很大,但一直都是唯美完整的画面,风筝飞再高,线一直在手里拽着。       从头到尾七篇美文认真阅读完毕,享受着快乐的阅读时光。望着纸上的阳光,它慢慢柔软下来,黄昏将近,我想纸上的阳光或许巳化作我内心的温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浪读书会第94期书友读书心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