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樱 发表于 2022-3-24 11:14

读书心得分享(吴土芬、陈小玲)

诗意、空灵与梦幻——读《那畦雪花豆是留给小鸟吃的》有感文/吴土芬


      读张平老师的散文集《那畦雪花豆是留给小鸟吃的》,读着读着就感觉走进了一个魔幻而诗意的世界,仿佛自己也长了一双天使的翅膀,轻轻拂过梦幻般的乡村,仿佛走进一条开着花起着薄雾清澈而温暖的溪流,感受一种空灵浪漫的幸福。张平老师的散文是这样优美,文字是这样灵性,读他的散文就如同在阅读诗歌,感觉词语是那样跳跃、充满想象、令人兴奋。他的散文篇幅不长,但视角独特,文风新颖、令人印象深刻,读后回甘绵长,留下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随便翻开散文集里的一篇《锈色镰刀》,开篇是这样的,镰刀的速度是一个季节的速度,   镰刀的锈色是一个季节的锈色,我这样思想,一把镰刀在磨刀石上奔跑,紧握着的双手,仿佛握着一片水稻,金秋又来临了,一把镰刀又挺进十月的田野,有谁会明白他悬空在泥墙上的心思,他挨着冰冷的墙壁,和晾在风中的鱼干有何区别呢?这是文章的第一段,你说读这样的文字是不是一种惊喜,是不是一种意外,大多数作家的散文文章的文字都是陈铺直叙娓娓道来,但张平老师散文的文字,每一句都是金句,读起来就是一种享受。
      再例举一篇《修羊圈的父亲》,第一句是,我一直觉得父亲在修羊圈时,一定将身体深处的秘密与之倾诉,这一幕,经常浮现眼前。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而我经常浮现"屋子"下雨,父亲和锯子,以为父亲修理的还有自己的身体,在那昏暗的光线,一个季节从岁月中滑过,他没能把握好生活,有时借凿入的钉子实现一次期待的颤动呢!张平老师在散文写作中运用这样的文字,是多么的深沉,多么的经典,多么的闪亮。
      《那畦雪花豆是留给小鸟吃的》散文集中张平老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全景全方位的诗意乡村。作者大多数写的都是乡村生活中的小事小景小人物,如一条蔓条、一畦雪花豆、一只小鸟、一个土箕、一朵小花、一根火柴、一缕炊烟、一只小猫、一只鹅、驼背佬、小铁匠、爆米花匠……作者对村庄爱得深沉,是那种刻入骨髓的熟悉与眷恋。
       文集有少数篇章是写小城邵武场景的,《理发店的旧时光》、巜两家钟表店》、《穿越小巷》等,张平老师是市作协副主席,是身边的作家,他描写的小城场景都是我们也能走过看到的场景,所以感觉非常亲切。
   文集中还有几篇散文《渴望雪》、《中药涅槃》等读着有深深的伤感与悲凉,因为老师患有血液病经常需要到各地医院看病开各种药方治疗,而张平老师也因为病情恶化不久前离开了我们,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离去,是闽北文坛的损失。
       学习阅读张平老师的散文集《那畦雪花豆是留给小鸟吃的》,学习他细腻优美的文字风釆,学习他与自然万物的心灵交融,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创作追求。见字如面,张平老师的精神永存。
那些温暖的瞬间   我读《那一畦雪花豆是留给小鸟吃的》      文/陈小玲
            2月13日上午,沧浪读书会分享张平的《那畦雪花斗士留给小鸟的》散文集。我因为园里召开全园大会,没有参加。但我想读书会现场的气氛一定是温和而凝重的,我们以一种阅读的方式走进一场悼念和缅怀。
      最早认识张平先生,还是在几年前。那是一个下午,天气不甚好,没有阳光。我回到办公室,看到一位先生站在办公室中央,个头不高,衣着也很朴素,办公室同事说:“这个老师说要问问冰心跟我们幼儿园的渊源。”先生转过身,略方的脸,严肃,他自我介绍说:“您好,我是张平。听说冰心为你们题词,我了解一些细节。”学校文化刚好是我一手介入的,故此对这个典故还能娓娓道来。我介绍了相关情况,他略微颔首,不声不响地走了。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张平,安静,朴实,鲜有笑容。我隐约知道他是水北小学的老师,但我不知道他的文章写得这么好,还有书籍出版。
       近两年参加沧浪读书会,陆续听说了他的大名,知道他的诗也写得好,出版了诗集,参加诗会并获得很高的荣誉。
      再后来,张平先生身患重疾,朋友圈为他筹集血液,书友们积极响应,我也准备去献血,却是血型不同。那几天,同事间与他认识的,都在为他祈福,希望他的病情能得到控制。
      他的不苟言笑,他的面容隐晦,我在文集的《中药涅槃》找到答案,常年的病痛遁灭了他的笑容:“我一个有疾病的人,西子湖也是不肯沉下我的沙砾的,我就像深秋的银杏树叶,金黄的色泽不是一种美,而是意味着飘零。我看到那些在落叶的银杏树下拍照的游客,他们不是与金黄合影,我抚摸到了飘至眼前的叶片,我想到的是枯黄。”“从小城至西子湖畔,因为中药我仿佛降落在另一个机场,我就是那天空追逐的鸟儿呀,在慢慢的跑道升起或者降落,就像我一个人漫步,苏堤不是针对爱情而言,田田的荷叶也不是荷叶仙子。”
   张平先生英年早逝,但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文字的形式留存,这也是作家比常人多了一个维度爱这个世界,回头望去,纵使有过兵荒马乱,那些文字终会构成庄严又神秘的图腾,温暖这个世界。
       读《那畦雪花豆是留给小鸟吃的》,需要安静。         关于村庄和传统生活方式生存状况的作品,与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刘亮程的文字轻灵飘逸,张平先生的文字略显沉重。他以独特的叙事风格,赋予了乡村事物更多的对话,赋予本书深厚的底蕴和人文空间。在那些草长鸟飞的岁月,他的这本散文既是呼唤也是告别的挽歌。
       纵观文集的文字,优美有诗歌的味道。他怀着极大的热情,以亲切温和的语言记录了他的乡村和生活中琐碎的点点滴滴,那些人间烟火的朴素温暖,淳朴自然之美,人与自然里的生物,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谐,略显原始的干净简单都给我们了美的感受。他在《锈色镰刀》里这么写道:“镰刀的速度是一个季节的速度,镰刀的锈色是一个细节的锈色,我这样思想一把镰刀在磨刀石上奔跑,仿紧握着的双手仿佛握着一片水稻,金秋又来临了,一把镰刀又将挺进十月的田野。有谁会明白它悬空在泥墙上的心事,它挨着冰冷的墙壁和在风中的鱼干有何区别呢?”“有时父亲的背影,真像一把镰刀,细小明亮且弯曲,他穿行在水道,穿行在那一片片金黄,他在影子隐藏其中,大地空旷,他的镰刀还在收割。”在《村庄的声音》章节,他说“呼啸的山风拂过,一个人的心房,就再也拴不紧了,呼呼的山风,当然不是风很大,呼呼是我按上去的一个词语,因为山风像是呼唤一个人的梦,太柔软了,原来坡地也可以是一张温暖的床,在村庄到处都有温暖的床呀,田间地头草丛……”   
       在这些文字的平静下,掩藏着作者不露痕迹的悲伤,我们可以隐隐的看到做着内心的态度和安静的孤独。
      作者的叙事风格令人玩味,书中对生命,对村庄,对许多哲学本源的思考,实现了自我与万物的融合。“一座村庄的组成绝对不单是人,植物动物,细小的庞大的彼此守望才能算村庄。”“母亲中的那畦雪花豆留给小鸟,因此有更多的小鸟飞来。因此一座村庄应该留一些食物,留一些空间给动物们,植物们,如果这样大地和谐了,相安无事了。    ”   
         在文本里,包含庄子的齐物论的文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像稻谷一样打盹的乡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展开一页谷席,一页辽阔的谷席。仰卧着的他,真是村庄最大的谷粒了。”“扁担这流线型的身体不就是一个被削的身体?晃悠的时光,沉甸甸的时光,压得透不过气的时光岁月,不就是被扁担深刻的体现了?当在肩头的扁担有时被折断,不就暗示着一个春天的过于载重?”作者有太多的疑问,与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与思想在某些层面上重合。
       在这部散文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捕捉到作者坦然接受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心境。“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很多事物被取代了,所以一件事物的消失是自然而然的事,那个孩子的尖叫声,更像是我们身体里丢失已久的声音。”时光会消逝,在时光里的人也会消逝。
      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鸟儿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没有谁是真正的过客,是每个人留下的痕迹,慢慢地勾勒了我们的余生。所以,在此祈祷张平先生一路走好,他曾路过这个世界,用蘧然离去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我们会替他来热爱这个世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心得分享(吴土芬、陈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