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樱 发表于 2022-11-5 10:29

沧浪读书会94期读书分享|苏沧桑的《纸上》


      苏沧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在《新华文摘》《人民文学》《十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出版散文集《等一碗乡愁》等多部。获“冰心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琦君散文奖”“中国故事奖”等。多篇散文入选全国各类散文选集、散文年选、排行榜、教材读本,并被应用于中考、高考试题。
作品简介

    《纸上》是一本独特的书。全书由7篇散文构成,以记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中国南方珍贵的非遗文化、手艺行当、风物人情(桑蚕丝绸、传统造纸、草台戏班、茶农生活、养蜂人家、古法陈酿、西湖船娘)等为基本元素,截取鲜活的人生横断面,深度挖掘其间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文化自信,抒写新时代新精神,讴歌中华民族山水之美、风物之美、传统之美、劳动之美、人民之美。

自我评价

   苏沧桑:“《纸上》名为纸上之词,却是躬行之作。的确,《纸上》所有的文字都是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躬行体验,也是盘桓在我脑海中的天马行空,是时时奔涌的创作冲动,也是突破自我的文字野心。我很欣慰,我完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文学表达。就像我在序言和后记里所说,我的作品只是时代恢宏乐章里微不足道的鸟鸣声,被你们听到看到并赐予我如此珍贵的阳光雨露,对于《纸上》本身和我个人今后的文学创作都是极其神圣的加持。”
   然后有了《纸上》……有了《跟着戏班去流浪》……还有《牧蜂图》里浪迹天涯、追花夺蜜、催人泪下的养蜂人,《与茶》里坚韧隐忍如一株老茶树的茶农,《春蚕记》里很可能是江南最后一代的养蚕人家,《船娘》里在西湖上漂泊了三十年的船娘,《冬酿》里偏远海岛寂寞而执着的古法酿酒人。我发现我遇见的每个人,从未吝啬过自己的努力,每一份最原生态的劳作里,深藏着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无奈,也深藏着生生不息的古老美德,如一叶茶的苦涩和芬芳,久久地在舌尖上矗立,在心坎上颤动。
       他们是我终身敬重并感恩的人。
作品评价

    梁鸿鹰认为,苏沧桑“在《纸上》不只是还原了劳动,她也还原了中国人对待自己的手艺、对待劳动、对于时间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讲可能不是主动的,但是在他生活的劳动和技艺传承的过程当中,她写的是一种坚守,写的是一种原生的至大的道。”
   白烨表示赞同,他认为,《纸上》无疑是苏沧桑散文写作的一个华丽转身,“《纸上》写的艺人或者匠人,其实都是普通老百姓,写他们生活的面貌、样态,写他们的生活追求,其实这是另外一种中国故事,看起来是细流,但是又跟时代、文化有关系,写出了普通人独特的追求和情绪。”
   孟繁华:《纸上》是走向民间的写作,“这个发现不只是对民间生活的发现,同时也是对民间美学的新发现。《纸上》所有的作品,都来自作者的亲历。这不仅使作者与她的书写对象有了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联系,同时也发现了不一样的江南。在文人墨客的眼里,江南草长莺飞、花团锦簇、诗意无限。苏沧桑透过历史构造的诗意江南,在民间和生活中看到另一个江南。这个江南同样诗意无限,与历史脉络、风土人情和华夏文明息息相关。但是,维护、传承、光大这一文明的人们,不可能在花前月下或茶肆酒楼中完成,而是要在生产实践和劳动现场中完成。苏沧桑的散文承继了劳动这个伟大的主题。苏沧桑通过笔墨让这些默默劳作的人民跃然纸上时,我们才发现,自己与这样的形象已经久违了。”
    吴合众:散文写作的表达,是基础也是命门。在无数跳跃的意象中,苏沧桑形成了富有个人特色的诗意表达。这种诗意既在词语、段落中出没,也在整个篇章中弥漫。掩卷细思,春山茶垄间的田园牧歌,逐花引蜂的塞上云烟,涤衣、酿酒、牵纸、行舟,都跳出具体的细节,成了诗情画意的阅读体验,让人回味隽永。
    有评论家说,《纸上》是有来源、现场、去向的,是有声音、色彩、味道、纹理的,是密布质感和充满活力。
书友精彩分享1

苏沧桑的《纸上》,像一场梦话
文|咏樱
       读完作家苏沧桑的散文集《纸上》,我感觉如同喝了一杯醇厚的老酒,唇齿留香。好的阅读体验都是如此,会保留一种持久的回味。
       该散文集由七篇散文构成,以中国南方珍贵的非遗文化、手艺行当、风物人情(桑蚕丝绸、传统造纸、草台戏班、茶农生活、养蜂人家、古法陈酿、西湖船娘)等为基本元素,“写了一些普通民间艺人或者匠人的坚守。
       这些人其实都是普通老百姓,然而,他们身上又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一般人的经历和精神。作者写了他们的面貌、样态,写了他们的生活追求。因为热爱和专注一项手艺,使得他们身上呈现出看起来如月辉般柔和的光芒,这种光芒不耀眼,却动人。个人的生活是一股细流,但是个人的遭遇和追求又跟时代、文化有关系。评论家何向阳认为:当然我们看到《纸上》不是宏大叙事,它就是一个一个篇章,但是这一个一个篇章组成的中华文化的长河、文化脉络就是一种宏大叙事。
       作为当下流行的“非虚构文学”之作,这本散文集打动我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作者深入手艺人的生活现场,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者亲身体验捞纸、唱戏、采茶、养蜂、育蚕、酿酒、摇船生活,跟手艺人同吃同住,跟他们交心,如同老朋友一般没有距离感,这是很难得的“深潜”。有了这种“深潜”,作者才能近距离观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把他们的心灵写出来的。
      在《跟着戏班去流浪》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
       我问了黄菊最后一个问题:如今你做戏,是真心喜欢,还是谋生?
       黄菊说,很少有人问我做戏的感受,我自己也很少想过。其实,酸甜苦辣都有……演戏不仅演给人看,还演给自己的心看。
       这段对话很打动人。一个人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因为有这种层面的喜欢,才会面对种种苦境甘之如饴,才会超越身体和精神遭受的双重折磨,达到一种“悦己”的满足。

      而这种“悦己”的满足,很少有人会懂。
       在《牧蜂人》一文中,作者写养蜂人周小通是这么写的:“他不喜欢回老家,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问的和说的,大多和赚钱有关,他不喜欢,荷英也不喜欢。置身故乡的热闹,他会陷入另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和蜜蜂在一起,和大地河流在一起,和‘甜蜜的事业’在一起,他从不孤独。”作者无疑深入了周小通这个人物的内心,把握了人物与蜜蜂在一起的满足和充实,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层面的东西。对于周小通来说,这些飞来绕去的蜜蜂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亲切地称它们“蜂娃子”。
    我也认识一位养蜂人江文华,他的业余爱好是“养蜂”。因为从小喜欢吃蜂蜜,他从童年开始养蜂,如今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他说:“每次走进山里,打开蜂箱,看见嗡嗡飞舞或爬动的蜜蜂,都会觉得内心很安宁很充实。”他甚至用了一个很贬义的词,说自己是一个“掠夺者”,夺取了蜜蜂辛勤酿造的蜜。我说:“你们互相依赖,彼此成全,挺好。”
       确实如此,这是一种难以拆散的亲密关系。江文华给了这些飞舞的精灵一个家;而它们,给了他一份甜蜜的事业和心灵的满足。
       文中作者对人物心灵挖掘的句句比比皆是。她关注这些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更关注这些人对于他们所从事的事情的态度以及藏在态度之后鲜为人知的想法。作者顺藤摸瓜,一层层写进去,于是,就牵出了人物的心灵。

      二是典雅的汉语之美,富有诗意,令人陶醉。
       我特别喜欢苏沧桑的语言,感觉她的语言十分清新灵巧,像芭蕾舞表演,美得让人沉醉不已。你看她在《纸上》一文中阳光:“泥地上站着一些正方形的阳光,是从木窗跳进来的。捞纸架的枯毛竹上,站着一些细碎的阳光,是从顶棚的瓦片间跳下来的。““站”和“跳”两个动词一用,这阳光竟似有了生命一般,被她给写活了。
    《春蚕记》里的语言也颇有诗意:通往家门的窄窄的小路上落满了桑葚,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像开满了迎他们回家的花。泥地本是难得有美感的事物,可是到了作者的笔下,竟然因为被桑葚汁晕染,开满了花儿。《牧蜂图》里有这样的句子:他们捞起了一网鱼,像捞起了一网银色的月光。美吗?当然。柔美的语言织就了一个银色的梦境,让人在不织布局中被裹进去。
    毫无疑问,苏沧桑是一个诗人。她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人一点一点诱进了自己精心打造的故事。我就是这样,被这些富有灵性的文字一点一点诱入,然后,难以自拔。
    三是构思精巧,走向富有个性的“难度写作”。
      我认为苏沧桑是善于讲故事的,她别具匠心的构思让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有了可读性,其中一些篇章的构思尤其精巧,可圈可点。
       比如《冬酿》这篇文章。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将多条线交织,令人目眩。山里村的时间,即酿酒时间是一条当下时间线。苏沧桑的时间线,姨公的时间线,祖父的时间线,父亲的时间线,诗人张一芳的时间线,酒吧老板康康的时间线,诸多的过去时间线和当下时间线交织前行,构成了一张巨大的时间之网。“时代变迁,人心流转,尽在一网之中。”因为作者的精巧构思,使得这篇文章特别富深度和广度,从而具有了超越一般文章的内涵和表现力。
       再比如《与茶》中别具匠心的几个小标题构成了作者的十二时辰:午时,长埭村21号”“未时,她在茶山喊痛”“申时,烟说了什么”“酉时,那一年浇过的水”“戌时,月下”“亥时,老茶”“子时,元月带我们进入四月”“丑时,一身茶毛”“寅时,仿佛梦见了”“卯时,起得比鸟还早”“辰时,卷闸门下心酸汹涌”“巳时,风吹过他金色的发”“午时,我和我们”。通过对时辰的把握,我们抓住了时间这一条线,而不同的时间,空间又是不同的。时空的变化、交织构成了茶人的生活画面,通过这些画面,我们看到了茶人充满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绪和内心。
   总之,苏沧桑的写作是成功的。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视角下的多元多为的文化世界,这个世界,“充盈着水汽,也潜藏着雄风和大气。”《纸上》更像是一场梦话,朦胧而美好!
       以上就是我对苏沧桑的散文集《纸上》的粗浅解读。一部好的作品,可解读的点很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你见到的,也许比我更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浪读书会94期读书分享|苏沧桑的《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