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禾坪” “和平”在和平方言有“圩上”之意,千百年来,“和平”就是繁华的象征,就等同于“圩市”。在附近村子也有圩,但被称之为“捞饭圩”,即赶圩只有捞一顿饭的时间,饭在饭甑里还没蒸熟圩就散了,称之不“闹”。而究竟“和平” 与“禾坪”又有着何种联系呢? 一、何时出现和平”一词 从现代来看,“和平”的广义范畴一般默指是指讲和平方言的邵南一带及泰宁朱口镇的龙湖、游源等村镇。然“和平”这一地名至少在宋代就有。 近年,经邵武民俗专家傅唤民先生考证,《和平志》为南宋宁宗嘉定壬午年(1222年)上官克绍撰写。《和平志》是邵武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和平志》早已佚失,但是,南宋刘克庄为《和平志》作的序留存至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四《序·和平志》全文如下: 举一世所共荣者,曰科目,曰官职,曰世家而已…………和平里在邵武县之南乡,里有危氏、上官氏、黄氏,上官氏尤盛,自景祐至嘉定,此三姓擢进士第者二十余人,入太学预乡试累累不绝书。起徒求至显官,因而传子孙为世家,榜籍迭书、衣冠袭起者,不可以数计也。呜呼盛哉!然以科目、官职、世家定荣悴盛衰,盖近世俗人之论,吾闻古之君子所谓没而不朽者,不在是也。上官氏对策熙宁,不附新法,晚入元佑党籍,其子留守汴都,不屈于虏而死。二公所立如此,近于天下之善士矣,岂特足以重吾里哉!先民有言:“谁谓华高,企其齐而。”既以自勉,且勉里人。 明嘉靖《建阳县志》之《历代职官年表》刘克庄宝庆三年(1225年)任建是知县事。从《序·和平志》中可以得知,上官氏是和平里望族之一,加之危氏与黄氏此三姓擢进士达二十余人,刘克庄为上官克绍撰写的《和平志》写序也不足为奇了。 2012年5月在邵武市水北镇大漠村金山出土的《有宋左中大夫黄德裕墓志铭》有一句“黄氏本著名姓,占籍和平里者率多善类。”该碑刻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距今882年,墓主黄德裕是黄峭的十世孙。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至少宋代就有“和平里”这一地名,“和平”这一地名在宋代就有之。 根据明嘉靖《邵武府志》之《封域》:邵武县宋置厢二……尉二………其乡五…………昼锦乡,领长乐、和平、太和、岭西、仁顺六里;………… 由此可分析出:厢、尉、乡这是县级以下的一个行政(或是叫地域),类似于当代的乡、镇的行政区域,而“里”则相当现在的“村”级建制。 二、现代的古镇所在地 那么现在的和平古镇到底在以前(民国之前)又叫什么地名(相当于现在的自然村组)?在和平古镇的东门城门的“旧市义仓”或许可以得到答案。 2014年6月,邵武民俗学者傅唤民先生从和平村民黄某处偶得民国八年(1919年)的重修版(初修为光绪年间)《旧市义仓》(亦名《旧市义仓便览》)》,其《创立旧市义仓序》,记载义仓创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义仓条规其中两条规定为:“新迁来市之户满周年之外,前未捐输者亦准与籴。如系殷户,仍须向其补捐,若先已捐者不在此例”“外省难民过境求赈者,管理人饬地保立即查明人数,每名给米半升。此义仓虽为备荒而设,而赈济亦未尝非分内事。尝见往年难民到市,须各户派给,因而延住二三日或四五日者,从中地方受彼残害,良非浅鲜。现在从公项按章颁给,免致逗留骚扰。” 由上两条可以看出:义仓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虽偶尔救济外乡难民,但主要服务对象为旧市街村民。 旧市义仓创立时,曾向邵武府厅县宪禀报请示:具呈禾坪义仓总理、举人杜璘光、职员黄志高、黄敬先、廖玉堂、傅有光等,为遵建义仓捐竣造报,恳饬照公输纳国课事切,职等禾坪旧市村…………除禀分府宪暨县宪外,理合佥叩大人察核批饬存案,以垂久远戴德。切禀。 光绪戊子十四年三月 日具呈 从中不难看出,旧市街就是指现在的和平古镇镇区所在地,为“旧市村”,或是称为“禾坪旧市村”,也就是和平话口中的“圩上”。 三、“和平”与“禾坪”有何关联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纂邵武府志》卷八《仓储》载:“和平义仓:在旧市街,光绪十四年绅士廖玉翘、李行升倡,捐银一千两,田租七十石,并劝募各殷户,现存谷一千四百余石。” 然这《府志》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旧市义仓管理之人看到,将旧市义仓写为和平义仓,怕以后年久“外乡无知辈籍志滋事”,特向县宪提出要求更正,其原文如下: 钦加同知衔署理邵武县正堂兼袭云骑尉钮 为谕饬更正事 光绪贰拾柒年肆月初三日据职员廖赓芸、附贡李菁华等禀称:于光绪拾肆年合乡新建义仓,为一乡备荒之计,与外乡并无相涉。维时府志兴修,采访者以为旧市义仓亦应载入志内,以垂久远,讵料今兹翻阅府志,竟将“旧市义仓”讹为“和平义仓”。查当时采访呈稿只载和平旧市字样,而修撰者误谓和平即旧市,故将旧市二字节去,不知和平乃十二都总名,而义仓系旧市一乡公项,似此统笼混载,若不现刻声明存案,恐年深月久外乡无知辈籍志滋事,为累伊于胡底。为此,除请府志更正外,合行签请俯准存案等情到县,据此,本县查核 ,义仓确系旧市一乡所建,因修志时误载和平,兹既据该绅等禀请更正。前来除批示存案外,合行给谕。为此,谕仰该绅等立即遵照更正,以免日后混淆。切切! 此谕。 光绪贰拾柒年肆月初四日给旧市义仓绅董 民国《邵武县志》之《城市》:三十三都图四村二十有三:旧市街、东山、路下田、西保、风头、旧寨、锡溪、吴家坊、曹源、骆家、丁家坊、何源保、洋源、小坑、龚家坊、围场、塅上、際下、三坑、梁家坪、狮山、甘埠上、萧家湾。 而现在的坎头、鹿口、朱源村在民国划为四十三都,罗前、坎下等村划为四十二都。 这说明邵武从清代、民国,乃至当下邵武话在讲“和平”时,发音为“huo piang”的原由,即广义的“和平”为邵南讲和平话地域的总称,发音为“禾坪(huo piang)”,仅此而已。 四、结论 和平在清代就是十二个都的总称,这与当下邵武人称广义的和平为邵南一带的总称相一致,就象邵武人将张厝祝领一带人统称为二十都一样。邵武城区话将“和平”发音为“huo piang”,久而久之“和平”就等同于“禾坪”,两人之间互相交流时具体地点的旧市市街,或是和平话中的“圩上”所在地,即狭义的“和平”。“和平”这一词至少在宋代就出现过,当然,由于和平历史上地域广袤,土地肥沃平坦,盛产稻谷而闻名,是南迁汉人首选之地,“禾坪”又有着盛产稻谷之意。 宋代的“和平里”与当下“大和平”都是一个区域的地名,都是广义的“和平”。根据傅再纯先生推测,宋代的“和平”指现代和平坎头及坎下一带,如若属实,那地域就更不如现在的广义的“和平”宽,也没现在的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的和平镇行政区面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