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 是“中国竹家居之都” 秀丽的山水孕育了丰富的竹资源 《邵武市志》记载 邵武境内有多种竹类产笋供食用 肉质肥厚 鲜甜味美
笋上青葱竹有声 好竹连山觉笋香 来竹乡 寻笋鲜 一起看看邵武百味中的笋之味 中国竹家居之都——邵武(图片来源:邵武融媒)
一、自成一派,滋味悠长 笋论蔬食之美者 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 不知其至美所在 能居肉食之上者 只在一字之鲜
铁城的笋之鲜 可自成一派 历经时光与风土的淬炼 已然浓淡适宜 独具清鲜淳朴的山河韵致 只需此一道 便能满足一桌之欢愉与期待 尽展万般滋味
NO.1 出仓笋 推荐菜品:四喜笋宴、辣椒炒鱼子笋(桂林乡)
出仓笋是桂林乡人民响亮的名片 加入适量目鱼干、香菇干、山药、魔芋等食材与笋同烹 便是“四喜笋宴” 其味鲜美、爽口、油而不腻 是村民逢年过节 与红“白”喜事的主菜之一 蕴含祝福邻里乡亲幸福吉祥的浓浓乡情 四喜笋宴
出仓笋加入辣椒煸炒 就变成了质朴而霸气的“下饭神器” 无论何时何地 都能让为生活奋斗着的人们 吃得激情澎湃
焦虑压力 疲惫困顿 爱恨情仇 懊恼烦忧 一辣解千愁 一碗消百忧 辣椒炒鱼子笋
NO.2 开荒笋 推荐菜品:开荒笋(卫闽镇) 相传 闽王在邵武的卫闽屯兵时 重视农业生产 下令开荒垦田 偶然发现野生笋种 其形似雷锥 故取名雷公竹 因口感脆嫩 便推广种植 后百姓多以清炒烹食
如今 闽王的传说已成绝响 不变的是入口的这一抹滋味 开荒笋
NO.3 高汤熬冬笋 推荐菜品:六虚高啸·步步登高(昭阳街道)
冬日的竹笋 透着新生般的鲜灵之感 携带着泥土和雨露的润泽 向来是一道令人喜悦的雅食 其味之鲜 可独步舞台 选取鲜嫩的冬笋 保留一层笋衣 将土鸡、蹄膀肉加入山泉水熬制出高汤, 把冬笋放入高汤中熬煮熟即可出锅
一锅的鲜味尽拢于此 一碗热乎下肚 春天也不再遥远 高汤熬冬笋
二、相依相协,美味升级 笋之为物 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 凡食物中无论荤素 皆当用作调和
无论是与肉类还是蔬菜 笋都能巧妙地融入其中 增添清新的色彩
NO.4 目鱼干煮冬笋 推荐菜品:山海协作·富甲一方(大埠岗镇)、目鱼明笋汤(和平镇)
目鱼和笋的相遇 犹如金风和玉露的相逢 胜却人间无数
将笋和目鱼干一同炖煮 目鱼高汤的浓郁风味使笋鲜上加鲜 入口鲜脆有味 食之难以忘怀 目鱼干煮冬笋
NO.5 五花肉炒冬笋 推荐菜品:金衣白玉(大竹镇)
冬日 采掘本地的鲜嫩冬笋 配以肥瘦相间的五花肉 清香的笋片撞上肉片的滑嫩, 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是冬天饭桌上的“菜王” 金衣白玉
三、画龙点睛,意蕴浓厚 且品不可辜负的美食 且赏不可虚度的流光 笋之味也是灵魂点缀 既可独领风骚在前 又能甘当绿叶于后 那些或质朴或丰饶的食物里 笋的零星点缀 增添了不一样的美味
NO.6 包糍 推荐菜品:包糍(沿山镇、张厝乡、下沙镇)
邵武的包糍 形如元宝 造型饱满 把米煮后捞起 掺入鼠粬草 放在石臼中舂捣成糍 捏成杯状 放入笋、熏肉、豆干、芋头、香菇等 蒸熟可食 笋的身影藏匿其间 一口咬下 方能体会到笋与 各色馅料在舌尖共舞的美妙 沿山包糍
除了传统的包糍制法 勤劳的铁城人民还有创新的巧思 下沙镇过“半年”“元宵”的时候 家家户户都要包“社糍” 外皮用粳米、籼米 按比例混合浸泡磨浆制作 色泽洁白 油而不腻 是“白雪公主”版的包糍 下沙镇白果(白包糍)
每逢开路节 张厝当地就会制作“开口包糍”祭祖祭神 包糍不封口 象征张厝人民热情好客和拥抱四方的志向 开口蒸制更加清香聚汁 食之满嘴生香 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笑口常开的美好愿景 开口包糍(张厝乡)
有时节之味、有清雅之志、有鲜嫩之香 一口竹笋下肚 四季轮回入心 人间有味是清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