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在线 | swzx.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登录更安全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沧浪读书会第118期读书分享 《心向原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240901153610.jpg
第118期读书分享活动 《心向原野》

      2024年7月17日上午,在美丽的沿山周源村,溪水潺潺,绿树盈盈,沿山镇周源村与沧浪读书会联合举办的第117期圆满结束。本期交流以围谈方式分享,围谈书友:黄勇英、张晓静、陈小玲,书目为英国作家理查德.梅比的《心向原野》。

微信图片_20240901153247.jpg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书友们除了分享好书,还参观了沿山90后养蜂人邱文凯的“野熊蜂场”,品尝了甘甜的蜂蜜,学习了关于中华蜂的知识。周源村森林覆盖面积广,植被品种丰富,还有美丽的瀑布,水源充足,干净清澈。大美周源,景色宜人,令人流连忘返。


     理查德·梅比(Richard Mabey,1941— ),英国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

     他的作品致力于探讨自然和文化的关系,凭借《吉尔伯特·怀特传》荣获1986年惠特布雷德传记奖,《不列颠植物志》荣获大英图书奖等多项大奖。《杂草的故事》《免费食物》《黑暗中的鸣叫》等代表作皆获高度评价。

     《心向原野》入围英国三大文学奖奖名单:惠特布雷德传记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J. R. 阿克利自传奖。《卫报》评论该作品文字恰如威廉·布莱克的诗句所言:“一沙见世界”。

     《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是英国自然文学作家‌理查德·梅比的代表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创作,讲述了梅比在事业顶峰时期突患抑郁症,之后他搬至英国东安格利亚平原地区,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重新发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最终战胜了抑郁症的治愈之旅。

围谈话题
1.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2.腰封上那句话:人生不是轨道,而是一片原野如何理解?
3.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有哪些?如何解决?

书友们精彩分享
微信图片_20240716083742.jpg

咏樱:大美周源  心向原野


       盛夏,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在周源村的小溪旁举办。此刻,微风吹来,随着发丝飞舞的是愉悦的心情。抬头仰望,头顶是透过树枝缝隙露出的湛蓝的天空和白色的云朵;蝉鸣时有时无,和流水声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之声。

     书友们都说,在大自然中分享这期书,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本期分享的书目是英国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作家理查德·梅比的作品《心向原野》,的确很应景。书的腰封上有一句话吸人眼球:人生不是轨道,而是一片原野。大多数的人走的道路都是别人或自己铺设好的轨道:出生——小学——大学——工作——结婚——生子——衰老——死亡,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觉得不妥,因为几乎人人都是如此平淡无奇,但是,理查德·梅比却给我们指出了另一条道路,一条开阔的、充满野性或诗意的道路,那就是“心向原野”。

      理查德·梅比是一名博物学家,他写过《免费食物》《描绘自然》《不列颠植物志》《杂草的故事》等作品,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快乐的人。可是,在完成人生最困难的作品《不列颠植物志》,迎来事业巅峰之际,他竟突然患上抑郁症。面对疾病这个强大的对手,理查德·梅比选择再入大自然,与大自然重新对话,从而重新获得了健康。当然,遇见志同道合的爱人波莉也是帮助他走出精神困境的重要因素。

      真喜欢梅比笔下对动物和植物充满深情的描写。

      他写火冠戴菊“它开始跳舞,沿着树枝跳着软鞋舞步,在空中打着圈,画出飞扬的抛物线。”他写野马“在冬天最后一个霜冻的傍晚,我看到十七匹营业兽在芦苇丛中飞奔。夕阳西下,它们的鬓毛泛着红色,像水晶般闪闪发光。”他写一只鸢“它轻松地张开翅膀,让空气托住身躯,像舞者抬起双臂,像帆船随风鼓动。”他写一只鹿“一只纯白的雄鹿正在蓝色的花海中小憩,我像看见一头独角兽一样,惊喜万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文字,被热爱的情感驱使,最后带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感动。还有那些植物,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最茂密的是白垩岩藻,其次似蓝铃花,还有一团团像老人胡须的铁线莲,珍惜的带条纹的林生野豌豆。”植物是大自然的主人,它们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白面仓鸮不只是一道风景,它更是凝望我的一个生命。那是一种坚毅的、毫不妥协的眼神。”这样的描写不只是限于客观地陈述,而是融入了对另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视。这种对视感人至深,它让我们看到了人和自然本来就应该“相生共存”。的确如此,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极其渺小的,永远不能高高在上地自诩人类能量的强大与文明的高级,不能毫无节制地挑战自然、违反自然、破坏自然,否则,最后受到伤害的必将是人类自己。

      在周源村,车子行进在小道上的时候,我看到了窗外掠过的山峰和阔叶林,那连绵不断的绿色植被令人精神放松。路旁有几棵野生的橄榄树,开着一簇簇白色的小花。下车细观,几只蜜蜂在花间飞舞,轻轻扇动翅膀,发出嗡嗡的声音。它们显得那么快乐,因为,眼前盛开的花是它们活下去的依赖。

      车子再往前开,我们便注意到了在路旁岩石上放置的蜂箱。经过风吹雨打和日晒,蜂箱的木条呈现出灰褐色。几十只蜜蜂在蜂箱出口处忙忙碌碌地爬着,有一些蜜蜂因为我们的突然出现受到了惊扰,飞了起来。它们在我们的身边盘绕,试探着靠近,并不蜇人。90后养蜂人邱文凯说:“你不伤害它,蜜蜂是不会轻易用毒针蜇人的。因为它的毒针有倒刺,蜇人后拔不出来,会把毒针和一部分内脏留下来。没有了内脏和毒针,蜜蜂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过不了多久就会死去。”事实正是如此,人不去伤害动物,动物也不会轻易攻击人。但是,如果人因为贪婪或无知伤害了动物,就可能受到来自动物的反抗或报复。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才是共赢之道。走下山坡,我们看见了停放在林间小道上的几十上百个蜂箱。“十几年前我开始养蜂,源于一窝蜜蜂飞进我们家。我父亲找来几块木板,钉好蜂箱,为它们做了一个安稳的家。从养殖这一窝蜂开始,渐渐有了现在的甜蜜事业。”“周源村的环境非常好,山清水秀,5万亩的阔叶林为蜜蜂提供了优质的花源,所以,我们这里的蜂蜜品质很好。人不破坏环境,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才能接收到大自然给我们的美好馈赠。”邱文凯指着眼前这一路延伸的蜂箱,感慨万千。

     是啊,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如果我们伤害自然,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伤及人类自身。

      看过邱文凯养的蜜蜂,吃过午饭,稍事休息,我们几个人来到周源村没有对外开放的瀑布。

      一个村庄光有山是不够的,水才能滋养百姓的日常生活。鱼儿离不开水,老百姓更离不开水。

      周源的水真是好水。一条山泉飞流而下,绕过光滑的山石,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潭。有的水潭小,仅能容下一人;有的水潭大,能容下几十号人。关键是那水,绿中带蓝,蓝中带绿,像是一块色彩碧绿,晶莹剔透的美玉。水中游鱼历历可数,人躺在水中,鱼儿从身旁游过,你伸手去抓,它悠然转身,你便扑了一个空,啥也没有抓住。这时,你也不恼,只觉得有趣。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里的鱼也是如此,好像在跟游人逗乐一般,许是寂寞久了,有人逗一下总是好的。

      水中游久了,有些倦意,找了一块树荫下的大石坐下,仰头望天。天空的蓝显得轻盈而生动,是那种很干净的蓝。没有去过西藏,看到朋友发来的西藏图片,天空蓝得简单纯粹,不染纤尘。而此刻,就在当下,我对头顶和远方天空的感受正是如此。

      在《心向原野》的结尾部分,作者写道:“我们迫切需要找到方法,促进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想要看到更蔚蓝的天空,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吃到更干净的食物,就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不仅提供给我们生存所需的物质,也治愈我们千疮百孔的心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