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总是羡慕“别人的孩子”乖巧伶俐,但却忘了,“别人的孩子”往往与“别人的父母”相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总是指责孩子的不好,却很少想过,自己与别人的家长差距在哪里。
我们开辟了“好家长”这个栏目,请来社会各界的教育专家、成功人士,甚至是普普通通但对教育有一定想法的父母们,来给大家分享他们的育儿经。
希望从他们的亲子互动故事中,能够给你的家庭带来一点启发和共鸣。
朱棣云,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的副会长,爸爸妈妈们眼中的教育专家,这是她被大众所熟知的身份。
但她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在她向大家传授育儿经的时候,鲜少拿自己的孩子做示范例子,一个教育专家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许多人都很想知道这个答案。
朱棣云的儿子毕业于复旦大学,32岁的他已经是一家跨国企业的中方管理层人员,还有不少猎头公司在不断地向他投递橄榄枝。朱棣云说,儿子的优秀成长与小时候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3周岁前的教育,恰恰是许多家长容易忽视的地方,“家长只有在陪伴孩子的逐渐成长中,才学会如何做好父母这个角色,没学会怎么做父母,等到孩子上了学以后就会变成孩子的老师。”
在孩子3周岁之前,有不少问题都是家庭教育中的“通病”。在这里,朱棣云分享了她的育儿经中两条重要的法则。
众星捧月的独生环境下
做爷爷奶奶的需要退居二线
一个孩子,两位父母,四位老人,是如今大部分家庭的基本构成。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的,就是众星捧月式的爱意。
在朱棣云的家里也不意外,朱棣云的母亲生养了5个孩子,经验颇为丰富。父亲虽然平时沉默寡言,但对待当时才读小学的外孙,也给出了“以后最有出息的要数他了”的评价。
尽管外公外婆在白天和外孙相处得很快乐,可儿子在晚上却只要自己母亲的抚慰。
一面是孩子,一面是父母,孩子无邪,表达自己的需要是他的权利,而渴望付出却时常堵心的父母,也需要子女的安慰。这似乎是大部分家长都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朱棣云的做法是,中间调停,不偏袒任何一方,尤其是父母为了孩子伤透心,做子女的一定要时时安慰,但同时劝导父母,做爷爷奶奶的要学会对他们不中意的事装聋作哑,退到第二线。
而对于孩子,也要教育。朱棣云坚持兄弟姐妹之间每周要来家里团聚一次,大家庭的氛围,信息快又多。在这样的环境中,儿子才渐渐懂得,外公外婆是家中最重要的人,要尊重和照顾。儿子渐渐成长,和时下那些“小皇帝”就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反抗的不是我们的管教
只是他自己想来尝试一切
叛逆期,又叫青春期,但其实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渐渐和父母起了冲突。
“你盛好了饭,他连碗带饭倒进锅里,非要自己再盛;玩具摊了一地,你帮他收进箱里,他急急忙忙赶过来,‘哗啦’一声全倒出来,再把它扔开。”在儿子2岁的时候,朱棣云就体会到了小小反抗者的力量。
2岁以后的孩子,开始从物我不分的状态逐步发展到能区分他人和自我,这是孩子自我意识最初的觉醒,这种以逆反为特点的现象一般会持续三年。孩子毕竟稚嫩,几乎把握不好他想做的每一件事,在大人的眼里,他的每一次尝试都糟糕透顶。
然而反抗恰恰是孩子要求独立的一种表现,做父母的应该赏识这种反抗,给予充分的自由,并把握分寸。“有的事尽管放手,如儿子要自己吃饭,我就准备好摔不坏的餐具,给他围上围兜,坐得高高的,让他够得着。”
有的事反抗得没道理,说道理说不通,那就“反其道而行”。如该吃饭时,儿子宣布他不吃饭,朱棣云就不搭理他,顾自吃,过一会儿再和他说:“你不吃饭是吧?我们吃完就收起来,你没得吃。”这一招很灵,儿子马上对着干,手脚麻利地上桌抢饭吃。
“孩子并非是反抗我们的管教,他只是想自己来尝试一切。”善待反抗,赏识反抗,孩子会成长得更快更好。
来源:今日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