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jswdjf 于 2023-4-29 14:25 编辑
千山表里重围过,一水中间自在流 1234年冬,邵武军学教授戴复古、太守王子文和严羽同登望江楼饮酒论诗。酒过三巡,戴复古意气霓生,眺目东流碧水,舟船画舫,鱼鹰争蚌,缓缓烟波在和风细抚下,漾起层层縠纹,石鼓松风天水一色,近处象山、福山,远处猴子山倒影重岩叠嶂,水墨模糊印染于江底湖心,千态万状尽收戴复古眼帘,欣然留下“千山表里重围过,一水中间自在流”千古之名句。秀丽灵动的邵武城山围着水,水绕着山,水突围出重山奔腾往东。或许这是邵武亦雅致别名为“樵川”之所在。 邵武自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建安郡,立昭武镇,宋为军,元建路,明、清设府,至今已1700余年历史,是为千年县邑。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城区所在地由现故县迁现所在地。 北宋熙宁年间,邵武城内商贾云集,都市繁华,水井稀少与人口渐增矛盾突显,饮水十分不便,于是在城之西的樵岚山引清澈、甘甜的山涧溪水逶迤穿城,一则可解决饮水困难,二可带动商业繁荣,溪水从北门樵溪楼汇入富屯溪。这条溪上的小船载着货物及游人穿梭其间,当棹歌与浆声呼应交织时,诗情画意的场面很自然地与武夷山九曲联想在一起,因而被邵武的文人称为“九曲溪”,溪上有桥十座,水绕泉清,九曲十八弯。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被浩瀚时轮湮没,但李忠定公祠那仍留有截原渠道,还有丁点的印模供人浮想昔日杨柳依依,风姿绰绰场景。 包裹邵武城的群山每座都流淌着涓涓文脉,都是文化名山,汇聚成邵武滔滔文化洪流,滋养着代代儿女。 城之西的西塔山是邵武郡治主山,亦称金螯峰,即现铁塔公司信号发射塔一带。西塔山原有寺,还曾建文昌宫培文脉,元代田园诗人黄镇成昭阳八景的“西塔幕钟”是这样描写:“山外斜阳紫翠浮,桂轮无影半空秋。晚钟吹落人间去,一抹青烟淡未收。”后来还在此建祀奉黄镇成的秋声楼。 与西塔山相连的熙春山,又名登高山,这是一座邵武的历史文化名山,自古就是邵武人民一个休闲游览的景区。清咸丰五年县志载:登高猫踞,为邑人游观之所,最厄要地旧为惠应行祠,中有“天香楼”,天然石上有“六虚亭”,又有“会景亭”“熙春亭”“醒翁亭”“吉老庵”“平楚台”,其右有“听松山房”。昭阳八景之首的“熙春朝阳”诗是这相赞叹:“会景西晓独登,晨曦一上万山清。满城桃李春如绣,人在金螯顶上行。”如此胜景,历代文人赞叹吐芳延绵不绝,著名诗人戴式之、周揆源、诗论家严羽等都曾在此山留下脍炙人口的章句。 然近百年间,熙春山多次劫难,尤其民国间,邵武作为军事要冲,南北军阀多次互争邵武要地,闹得邵武鸡犬不宁,熙春山变为战场之一,山上古迹石柱、砖墙被拆去做战争工事,树木也被百姓随意砍伐,古有胜景荡然无存,几乎是一座荒山。直至上世纪80年代,邵武市政府请杭州园林设计院设计,根据邵武财力,规划每年建一个景点,历经近10年建设,才有如今模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写园名“熙春园”,全国书协副主席沙孟海题写“熙春山”山名,各景点都留下当时全国一批名人和书法家的墨宝,大大升华了景点的文化品位,他们有:叶飞、楚图南、张爱萍、周而复、林楷、李硕卿、沈觐寿、朱以撒、陈奋武等。重建或新增景点:六嘘高啸、熙春朝阳、园中园、越王台、惠应祠、松轩、李纲石雕像广场和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等。每个景点布局高低错落别致有趣,通过曲径相连通幽,互相呼应,不仅延续了邵武文脉,还成为城区一个大众化休闲的3A级景区。 而城北之山就显磅礴雄伟。现杨梅岭一带锣鼓山相传为闽越王无诸游猎之所,越王台就在其山脚,即现综合农场场部,1958年曾经考古发掘过,只是“霸业消沉何处所,紫云溪水自潺潺。”现已无所寻迹,昔日越王台已复制在熙春山顶,越王村、越王桥是当下邵武留住那段历史的现代篇章。顺着富屯溪流,与熙春山遥相呼应的是形如伏象的象山,古时为通建阳、黄坑的要路。与象山相连的即为昭阳八景之一的“万峰梵刹”,即现职业中专后山的万峰山,山顶原有庵,名为“万峰庵”,邑人郑维新曾写到 :“一山居绝顶,万嶂如奔涛。独坐松阴晚,不知山月高。”顺着溪流,与万峰山相连的昭阳八景之一的“石鼓松风”就印在现东关大桥北面的那峭壁之上,因建鹰厦铁路而将原石鼓拓为铁路路基,旧志载:下瞰大溪,中有石鼓,又有巨石,小石累累支其下。 顺着溪流即邵武的“猴子颈”,其在“三公桥外”,是为县邑之水口山。逆着溪流,在故县村对面(现中石油加油站)的山为南石岐山,山的半腰山窠里便座落着何公庵。 这里绿树环绕,清泉潺潺,鸟语花香,颇有一番别有洞天的韵味。南宋末年何谷子,终其一生克己济世、治病救人,邵武人民为感恩其功德,自发在他的住地建庵塑像,开堂祭祀。从此,前来祭拜祈愿的百姓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邵武城东南之山则是邵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福山、寿山、旗山、丹台山,每山都有动人故事。 福山又称“鹫峰”,从何公庵逆着流溪至现张三丰大道消防队一带都属福山。元代黄清老这样写福山:“晨光海上来,云气升万壑。鸡鸣落花中,残钟度城郭。”福山的福山寺始建于唐会昌年间,后改建为如是庵,福山的“翠微阁”“听雨轩”都曾为黄清老读书之处,他的《樵水集》多处描写福山,福山也因黄清老而显恬淡的山野蓬莱气息。黄清老,字子肃,自幼天资颖悟,五岁能日记数言,七岁会写文章,青年时好学而不倦,把乡间藏书借个遍。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浙江乡试第一,次年殿试成为全国八十六名进士之一,元代一共举办了十六次科举,那年他是福建进士中的二人之一。其向往山野田园自然山水,念想超然物外的宁静,厌倦政事纷扰、官场名利,因而其为文典雅,诗有盛唐风,人称樵水先生。 历代文人在福山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明代上官祐的《福山寺》《翠微阁》;清代何树芳的《登翠微阁》;王臣鹄的《福山寺》;张彤勋的《如是庵》。近些年来,历届邵武市委、市政府不断完善福山登山道路、亭、台、楼榭、阁等建设,2021年1月启动福山景观改造提升工程,修建健身步道、自行车慢道、玻璃栈道等。将福山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完美地融合,市民在登山祈福时可以触摸福山厚重的历史文脉,品味文化余音。 与福山呼应的寿山为邵武邑治主山,亦是城西南之屏障。即现通泰开发区一带,山上有寺,古称寿山庵,今名寿山寺,始建于南宋嘉熙年间。寿山由来与一位叫龚寿的乡贤有关,其经常带领其子为乡民义务修桥铺路,倾囊相助他人,106岁才无疾而终。乡民在山上建一寺院,一为纪念龚寿,二为祈佑邑人人寿年丰。 位于城厢西南寿山相连的一座山,其形如旗。在山顶建“灵雨亭”,为祈雨亭,庙祀三真君。近代更因红军多次攻打邵武,与国民党军在旗山血战,从旗山取道古山、金坑、黎川等地。现在旗山山顶建有一座革命纪念亭,立阵亡将士纪念碑,因而,旗山又是红色的。 现为烈士陵园的丹台山,在民国以前是邵武城外的一颗璀璨明珠,袖珍、寂静,因山上盛栽梅花,吸引着文人骚客到此高歌咏怀。昭阳八景的丹台梅月指的就是此景。清乾隆年间邵武训导柯辂夜登丹台山,那晚月明星稀、梅花迷离、斑驳影动、碎银般的月光辉映出梅花花蕊的晶洁,欣然提笔,书“梅月知我”于丹台阁内。而丹台山下宋代建有文昌阁,朱子书“溪山第一”四字于门。丹台山的由来,相传与隋唐时期姓卢和姓樊的两位道士在这里修行炼丹有关,丹成离去后遗下炼丹台,因此而得名。 昭阳八景的“樵岚秋嫁”则指城西樵岚山一带秋收田园农家丰收的欢快景象,即现通泰办事处的长坪村一带。昭阳八景的“北桥春舫”是北门(樵溪门)外舟船频传,春舫如梭,蛟龙争雄的一派繁荣景象。昭阳八景的“五曲精庐”则因九曲溪的“五曲”正好在李忠定公祠边而得名。李忠定公祠为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教谕徐元德始建,始建于军学讲堂之东,此时已距李纲去逝六十年之久,朱子写《李忠定公祠记》,记文写到:李公之为人,知有君父,而不知有其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其身之有祸福……可谓一世之伟人矣。其间其祠又多次迁建,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复建今址。1983年公祠由县文管会收回,进行重修,修复后辟为李纲纪念馆,其馆名由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李忠定公祠从始建至今已有837年之久矣!李纲以天下安危为已任的爱国爱民精神是民族精神之源,无私无畏精神是民族脊梁之柱。其间多次修葺迁建,虽风雨飘摇却从未间断公祠。 在城区五四路道佳巷的民俗馆以两座明代“中书第”古民居为主的民俗陈列馆,这是福建省第一家县级以民俗为主题的展馆,展出邵武历史上的生产、生活用品、婚俗、服饰、社会文化等方面文物2300余件。透过这些会眨眼说话的文物,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的邵武,令人浮想联翩,古人的生产、生活的点滴尽是一幅幅耕读的田园风景,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邵武现存的唯一国宝--“宝严寺”也是明代建筑。初建于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取名“兴会寺”,后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改额“再兴寺”,龙德元年(公元921年)更名“太平寺”,又叫“兴福寺”,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易名“宝严寺”至今,元延祐年间和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曾两度重建。大殿明代斗拱硕大宏伟,彩绘至今保存鲜明,所绘人物、花卉、龙凤等图案是明代邵武籍著名画家严宗儒的手迹。 邵武山川瑰异秀美,水抱中和,文风识盛,携刻在邵武的古物遗迹之中,以纳百川的雍容大度,孕育汇聚贤良文秀人杰无数,如朱子多次在邵武游学或求学于此,与台溪精舍何镐研讨理学,教化人民,理学遗风随处可见,如民俗馆的“随处体认天理”砖雕墙及收藏于博物馆的“鸢飞鱼跃”匾。 如此看来,邵武是个好地方有着深厚的渊源与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