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jswdjf 于 2023-8-1 18:58 编辑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邵武知军侯彦绳邀请浙江温州永嘉人徐元德出任邵武军学教授,徐元德作为浙江名儒,在没来邵武之前,他对贬谪多达六次但仍“不辞羸病卧残阳”的李纲景仰不已,心想到到邵武一定要去祭拜。他怀着敬仰的心情翻越仙霞古道,一路风尘到达邵武,但令他颇感失望的是,邵武竟然没一处可让其拜谒英雄之所!那时邵武军已人口已达五十五万之众,可了解家乡这位文武双全的英雄之人却是凤毛麟角,或许因为李纲并未出生在安逸的铁城邵武,生前也只回来几次,对其无私无畏、爱国为民事迹没有切肤的体会,因而非常担忧若是年代久湮,恐在歌舞声平中这位优秀的乡贤将逐渐被遗忘。 徐元德即刻向知军侯彦绳建议,邵武应建立祭祀的李纲公祠。二人思前想后,决定选址于军学讲堂之东,可让在军学读书的学子耳濡目染李纲之事迹,并以之为榜样学成栋梁,褒奖忠良,激励臣节。公祠建设很快得到各方的积极响应,1186年4月便竣工告成,落成之日举行了盛大隆重的祭祀仪式,还邀请朱熹为祠写记,朱熹历笔疾书《邵武军学丞相李公祠记》,并手书“一世伟人”匾。亲题“至策大猷,奠宗社于三朝;孤忠伟节,垂法戒于万世”盈联。朱熹在《记》中盛赞李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其身,知天下之有安危而不知其身之有祸福。虽以谗间窜斥,屡濒九死,而其爱君忧国之志,终有不可得而夺者,是亦可谓一世之伟人矣! 公祠建成后,李纲第五子李申之请于朝,水心(叶适)也上奏请以忠定为公谥,故赠谥忠定,从此,李纲公祠又称为李忠定公词。1984年邵武市政府对公祠进行修缮及展陈李纲相关文化,并请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字,将军遂题“李纲纪念馆”。 公祠跨越宋、元、明、清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这期间历经497年,公祠因战乱或时局动荡等因素先后迁建或迁移六处:淳熙十三年,徐元德倡建军学讲堂之东;景定中,方澄孙、倅钱谦孙移建行春门外旧文庙侧;至元十六年,万不花移建于樵溪书院;正统四年,徐述复建于府学大成殿之、成化六年滕昭徙建府学南,樵溪四曲之滨;嘉靖四十三年,吴国伦移建于南门水寨之白莲塘;康熙二十二年,张一魁等复建于樵溪五曲上,府学之南。从康熙二十二年开始公祠地址固定于现址。 公祠的保护与传承亦是官方为主要因素,也不乏社会力及李纲后裔量的推动。 正德十年(1515年),此时距新公祠建成已有45年之久,巡按侍御张景晹进行了重修,并为祠堂购置了祭田给李纲裔孙,为今后有序祭祀奠定了物质基础。 正统四年的那次修缮是在戈阳任县令的邵武人上官祐倡导的。上官祐回家乡时,发现公祠损坏严重,特意为修缮公祠一事拜访郡守徐述,并向其建议应进行修缮,徐述听后觉得太过惭愧,作为主政一方的官吏,没能很好的保护公祠。次日,立刻召集邵武县幕僚及知名乡伸、大夫进行筹集资金,宣布对公祠进行修缮。此举得到户部侍郎、邵武人吴玺的热情支持,他邀请吏部尚书王直写下《重建宋丞相李公祠堂记》: 公之忠诚载之国史,传之天下,后世为君子者,必当起敬起慕,而取以为则焉。乡郡人士迩公之居,而思公之迹,其于感发宜尤易。况拜公之祠,瞻之像,为亲炙之乎? 康熙二十二年修缮则与知府泉州人张一魁到邵武主政相关。其一到邵武就到公祠拜谒,其见公祠荒芜,颇为风雨所侵,不禁潸然泪下,因而萌动了新建之心。但张一魁公务繁忙,没有及时进行重建。一日,正好泉州的一名李纲后裔经过邵武,顺便来拜访老朋友张一魁,两人聊到了公祠颓废一事,两人均感慨万千,两人觉得重建公祠迫在眉睫,遂急访在邵武的李纲后裔,当得知邵武和平的岁进士李友杜是李纲的第十六代孙,便与李友杜等后裔商量,由李友杜任修缮总董事,“与李公各出已资,鸠工庀材,仍移建于五曲之上”。仅数月间新祠就建于城内九曲溪的五曲之畔,张一魁还专门写《忠定公祠序》。这次重建在和平的《庆亲里李氏族谱》中有祥实记载。 道光十五年(1835年),距上次修缮70年之久,知府黄宅中又进行了复建。 咸丰元年(1851年),福建巡抚徐继畲、等奏议《奏请李忠定公从文庙奏摺》请求朝廷与诸葛亮、陆贽、范仲淹、文天祥一样,自当一体崇祀,以奖忠义。咸丰元年三月十四日,内阁奉上谕:著照所议,以公祀文庙西庑,每岁仍以春秋二仲月戊日致祭,牲用少牢,酒三献,有祝文。这使邵武对李纲的祭祀又上了一个新高度。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团长陈荣标捐廉重修,此后,由于战事,公祠被毁,张灿(福建惠安人,民国27年1月-民国29年6月任邵武县长)县长同邵武人进行了重修。 解放后,公祠曾作为校舍使用。1983-1984年,公祠由县文管会收回,重修了正殿、东侧殿,更换部分虫柱损坏的梁枋、木柱、檩条等木构件。正殿重塑李纲像,西区花园增建碑亭、碑廊,碑亭立明代王直撰文的大理石碑记一方,碑廊内置宋承议郎吴君墓志铭、明奉塘田汝成志等几块重要的石碑。修复后辟为李纲纪念馆,馆名匾额由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开设四个展厅,陈列李纲有关的文物史料,讲述李纲生平事迹。 2010-2011年,市政府为加大对李纲祠堂的保护,投入126.8万元实施李纲祠堂维修工程。拆除了南面李纲路旁90年代搭建的临街店面,重修了正殿、东侧殿、门厅,更换被虫柱损坏的梁枋、木柱、檩条等木构,以及更换残瓦与残损铺地砖,重新铺盖屋顶、修复地面。门厅前地面、东侧殿前地面、正殿前天井,利用旧石重新铺设。2012年,又对陈列进行改造,对外开放。 2021-2022年,邵武市再次对李纲祠堂进行保护修缮,对正殿、东侧殿、门厅屋面全揭瓦维修、更换残损瓦片、修复屋面脊饰;对糟朽瓦椽、梁枋、木柱、檩条等木构件维修、更换;加强木构件防腐防虫处理并重新油饰。在主体建筑修缮竣工的同时,又对附属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即将对展陈进行新的布展。 至此,风雨飘摇837年之久的公祠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然焕发出新的蓬勃盎然生机,永续延绵。
参考文献:《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七李纲》 嘉靖《邵武府志》 咸丰《邵武县志》 光绪《邵武府志》 民国《邵武县志》 邵武和平《庆亲里李氏族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