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在线 | swzx.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扫码登录更安全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查看: 1703|回复: 6

乌石坪与幸家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0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06297f30b977fac24d718264442324e5df50_202306292673d76efcca430591da4b531ea60732.jpg

乌石坪与幸家磜
乌石坪还有两个特别的东西值得聊。一个是白云寺,一个是古法造纸。从村部大门出来往左走大概100米,就到了白云寺。
现在的白云寺没有住持也没有香客,显得十分冷清。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貌不起眼的小寺,100多年前可是来过几个不同寻常的人物。这几个人物并不是黄皮肤黑头发,而是白皮肤黄头发。
这几个神秘的人是谁?就是《邵武四十年》提到的为闽北地区200多万人口自服务并在邵武建立第一家医院的福益华(原名爱德华 布里斯)和伽德纳夫妇、沃尔克夫妇。在美国人沃尔克的眼里,“那里到处是山花、普玻、松树,以及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山峰。”因为二十都气候宜人,所以他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而来,只为到此消夏避暑。在白云寺附近的山坡上,他们盖了大小不一的九栋房子,而后就开始了愉快又休闲的避暑生活。
因为福益华是一个医生,所以这一座古庙有时也成为他的诊所。五天之内,他就诊治了80个病人。这里的村民信任这几个“洋鬼子”,因为他们谦和有礼,具有谦谦君子的美德,就像山上遍布的翠竹一样。
福益华很享受在这里的避暑生活,相比于邵武城内的东关一带,这里空气清新,凉爽宜人。这个从另一个遥远的国度翻山越岭而来的美国人,在这里暂时得到了身心的休息,当然,在当地,他依然无法拒绝上门诊治的村民,只是,相比于嘈杂的邵武东关,这里的环境让他感到愉悦和放松。小爱德华 布里斯(也就是福益华的小儿子)在书中这样写道:“爱德华置身在万山丛中,而令他晚年都无法忘怀的那座山峰名叫狮子头。狮子头兀然独立,傲视东南,像百兽之王一般威严。”曾经令他难忘的狮子头,现在人们称它“狮头山”。
相看两不厌,唯有狮头山。只是当年那个看不厌山的人,已经彻底离开了。
在去往幸家磜的路旁,我们见到了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古法造纸作坊,乌石村的党支部书记熊应忠听说我们要来,早就等候在这里。我怀着强烈的好奇走了进去。在这里,熊水发向我们解说和展示了曾经在这里盛行的古法造纸术。
《闽产志异》书中,有“延、建、邵、汀皆造纸”的记载。邵武造纸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西南三个方向,因为东西南三面山区,都盛产毛竹。南路二十都,包括铁洋、前排、焙上、上路、王土坪、东溪、斜树坑、乌石坪、邓家际、肖家洋、朱公洋、王土岭等二十多个自然村,这些地方制出的纸,称内山纸。还有芜窟、村尾、大破、宝积、李源、嫩上、碓下、童家坊大埠岗等9个自然村,都设有纸槽(纸厂)。这9个自然村制出的纸,称外山纸。内山纸和外山纸,统称白料纸。
按长宽尺度不同,白料纸又分连史、连三两种。连史纸又叫“连四纸”,“连泗纸”,享有“寿纸千年”“纸中丝绸”的美誉。它纸白如玉,厚薄均匀,永不变色,防虫耐热,着墨明显,吸水易干,深受文人墨客喜爱。
连史纸的古法造纸在民间一直被认为是连城工艺,这是一个误解。据《连城县志》记载,明末,连城有一位姓蒋的人在邵武禾坪乡纸坊当学徒数载,后回连城姑田镇传艺。由此可见,邵武的造纸行业早于连城,古法造纸乃邵武工艺。
1915年,在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邵武乌石村村民熊灵昌携连史纸赴美国参展。结果,白如玉石,柔若丝绸的白料纸一亮相,立刻令外国人大开眼界,啧啧称赞,最终获农商部嘉奖。
在这里,我见到了曾经耳闻的被称为“纸中丝绸”白料纸。只是因为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所以造出的纸显得有些粗糙;纸张很厚很柔,竹浆的纤维感明显。看来,要达到前人的造纸水平,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熊水发告诉我,他们几个村民在试着用古法造纸术来造连史纸。“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得要难。过去连史纸的制作需要经过72道工序,现在我们造纸只经过12道的工序,简化了很多。连史纸制作共分为造料、造纸两个阶段。造料分砍伐、剖片、腌浸、涤画、捣捏、蒸煮六道工序,造纸分经调配料、抄张、榨干、分张、烘焙、整纸六道工序,从原材料到成品,生产周期长达一年之久。”
“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尝试?”
站在一旁的熊应忠说:“古法造纸对整个福建地区的贡献非常的大。在清朝的时候,整个邵南的经济就是靠造纸卖纸,纸的贸易带来一批人的发家致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这个大埠岗、肖家坊以及和平所有的保留完好的古建筑,他们的祖上都是靠造纸、卖纸赚回来的钱买田置地、盖屋起楼,可以说,古法造纸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能够把纸卖到全国各地,说明纸的质量非常好。现在,我们尝试恢复古法造纸工艺完全是出于一种情怀,当地政府对此也很重视,还将此工艺申请了非遗项目。”
我对眼前这两个看似普通的男人油然升起了一股敬意:他们不是普通的村民,而是颇有眼光和情怀的男人。
这样的男人并不多。情怀这个东西,不是说有就能有的。它很干净,适合生长在干净的心灵上。
这时,熊水发将我带到屋外的一块空地上,为我讲解起池子里泡了几个月的竹子。因为长时间的浸泡,竹子的纤维已经成为了一根一根的丝状物,“沤竹”是用竹造纸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耗时长,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古法造纸选的竹是雌竹、新竹,选竹很有讲究。《邵武四十年》这本书也提到了“沤竹”一事:“他还看见一些泡满竹子的深坑,竹子被浸泡在水和生石灰中,他得知当地的主要产业是制造竹纸。”
据《天工开物》中所载古法,要浸泡100天来让竹子褪去粗壳和青皮,这一工序被称为“杀青”。后来发展出用石灰加速“杀青”的方法,先按一层石灰、一层竹子的顺序层层垒叠,然后在水池中加水。
  砍伐、剖片、腌浸、涤画、捣捏、蒸煮、经调配料、抄张、榨干、分张、烘焙、整纸,当我写下以上工序的时候,大脑中已经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画面上是一些活动的人们。他们弯腰弓身、汗流浃背。一张张光洁的纸,要经历时间之手和手工艺人之手的双重打磨,才得以书写、描红、刊印……手工技艺人的艰辛,从来都不是写在脸上,而是刻在手上。去看看他们的手,你就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一张纸经历了什么。
没有十分的专注、热爱、执着和坚持,哪里能够在这样一份艰苦的工作中坚持下去?
  读作家苏沧桑的《纸上》,开篇有这样一段文字:“朱中华相信纸是会呼吸的,有生命的,甚至相信,纸是有灵魂的。据《天工开物》记载,从一根竹子到一张纸,要经过砍竹、断青、刮皮、断料、发酵、烧煮、打浆、捞纸、晒纸、切纸等七十二道工序,耗时整整十个月,像孕育一个胎儿。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承载着生死悲欢、沧海桑田,那么重,那么痛,那么美,它怎么可能顽同木石?”
  确实如此,纸是会呼吸的,也有生命的。人们都只关心纸上的字,“谁在担心一张纸会永远消逝,一门古老的手艺将无人传承,一种珍贵的精神将永远绝迹?”
  在乌石村民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这门古老的手艺将继续传承下去,绵延百年、千年,甚至万年。
202306297f30b977fac24d718264442324e5df50_20230629b09d06f3359c4ecbbd6a3de3fbd6163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3-8-20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发表于 2023-8-21 05:27 来自m.swzx.co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发表于 2023-8-21 06:26 来自m.swzx.co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23-8-2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23-8-21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发表于 2023-8-21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