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jswdjf 于 2016-8-26 10:59 编辑
和平的风雨亭 发子 明万历十六年(1588)和平建城,分别位于东西南北辟4个城门,主城门上建谯楼,俗称“城楼”。东门曰:日震东楼;北门曰:日星拱楼;可惜南门与西门牌匾被毁,没有人能说清究为何楼。而每门曾均有一风雨凉亭,供农耕休息,行人遮挡风雨。除西门荡然无存外,其余三亭风格一致,分别修茸于不同时代,荒乱残败苍苍却仍可见昔日之繁华,亭中间被沧桑磨洗光可鉴人的石板依稀泛泛。
东门谓之“迎春亭”。“和平”原名为“禾坪”,在“仕农工商”的封建社会,有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一年之际在于春,“迎春”承载着和平先人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愿景。而日从东边起,日升三竿震人勤,美好的愿景是离不开勤劳耕作的。迎春与日震遥相呼应。
南门为“畯喜亭”。“畯喜”一语,来自《诗经》之“馌彼南亩,田畯至喜”。“畯”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畯,农夫也。”“畯喜亭”无疑和平农耕文化的结晶,是和平人修身治家理念的一种体现。
而西门外之亭为“鹧鸪亭”。可惜片砾不存,“鹧鸪亭”只是口口相传。日落西山,亲人的离别总是凄凉与无奈的,凄婉情深秋落叶,壮志报国空无门。宋词《鹧鸪天》系列无一不例外透露出作者们的无奈、愁畅与悲苦。“秋已尽,日犹长,仲室怀远更凄凉”,此时李清照与赵明诚天地各一方,凄惨愈悲。“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道尽辛庆疾仕途的沉浮坎坷与其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或许是西门之亭谓之“鹧鸪”原由吧。
和平,古亦作“禾坪”。唐时称“昼锦”,宋为“昼锦乡和平里”。因唐时已人口稠密,形成繁华的商贸街市,先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老幼和平,鼓舞鲜丽,其地故名之曰“和平”、“昼锦”。由于历史上入闽三道之一的古隘道--愁思岭隘道在和平境内,和平先人们由中原入闽必经此亭。此亭取名“昼锦”也是自然了。 |